父亲1934年出生于上海,有弟妹7人,他是家中长子。我爷爷是一名经营百货的商人。可能是男孩子的缘故,父亲从小对汽车感兴趣,常常会凝望着马路上的汽车“入迷”。
1950年初春,新中国成立不久,父亲正在上海念初中,时局还不稳定,偶有残余势力进犯。那年2月6日零时,飞机空袭上海滩(即二·六大轰炸事件),主要袭击目标为上海的发电厂、自来水厂等城市基础设施。父亲就读的震旦大学附中就在遭空袭的沪南地区。为避免发生意外,学校下令停课,父亲只好辍学回家。
空袭警报解除后,校址已遭损毁,校方决定将学校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父亲继续念完了初中。因新学校路途比较远,再加上爷爷也需要父亲帮助打理生意,家里就不让父亲继续上高中了。离开学校后,父亲一直难以割舍读书梦。过了两年,爷爷实在拗不过父亲,答应让父亲到离家不远的上海培青中学继续念高中。
1956年,22岁的父亲高中毕业。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血气方刚的年轻一代纷纷以满腔热忱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父亲也被热火朝天的时代氛围所感染……父亲是家中长子,本该“子承父业”,可他没有听从爷爷叫其经商的安排,而是跑到当时的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参加了招工报名。
父亲很快被上海的一家仪表厂录用。在机电工业局组织的为期两个月的新工人技术培训班上,父亲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心想成为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员。很快,父亲来到工厂上岗实践了。父亲所跟的师傅是一位人高马大、说话大嗓门的中年汉子,属于“粗线条”的工人老大哥。该师傅对徒弟如同自己孩子一样,喜欢指手画脚,甚至训斥,徒弟们因此都有些惧怕他。
父亲一开始学的是钳工,需要加工热电偶(一种仪表上的配件)及其他模具产品。父亲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这一点颇得师傅认可。可父亲身材瘦弱、个子矮小,还戴了一副近视眼镜。当碰到加工一些体积较大的活件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作为钳工注定要与机械模具打交道,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中还需要亲手搬扛那些未经加工或已加工好的零配件。师傅嫌父亲干活慢吞吞的,似乎还颇有些看不惯父亲戴着眼镜的白面书生形象。这位没念过什么书的工人老大哥说话直来直去,有一次竟然脱口而出:“你这个臭小子真没出息,连个工具箱都拎不动;你哪像我的徒弟,真像个‘小开’,一点也没有阿拉工人的吃苦耐劳样!你小子呵,我看是干不了这个又苦又累的活的,还是回家当你的少爷去吧……”
自尊心极强的父亲听到师傅这番话,立马脱下身上工作服,往工作台上一扔,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愤愤地吼起来:“我是不想干了,尤其不想再看见你这样的人!”师傅一下也怔住了,半天说不上话来:“这……这……侬叠只小瘪三……”
厂里同意了父亲的辞工请求。父亲从地处徐家汇的工厂出来后,搭乘无轨电车一路往北,也不知自己究竟要走向何方。到了延安东路站,父亲跳下公交车,也没吃中饭,就沿着黄浦江边的外滩漫无目的地行走。他倚栏眺望黄浦江上航行的船只,江面不时传来船儿进港时发出的鸣笛声,仿佛有一种声音在向自己召唤。父亲又慢慢地回头,看着延安东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及车水马龙的街道。
突然,父亲眼前一亮。他看到大新公司门口停着一辆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式轿车。走近一看,这是一辆美国产的“道奇顺风”车。看着这辆造型别致的新款车,父亲心情复杂。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有外国人的租界,十里洋场行驶着各式各样的外国车,唯独没有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汽车……
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街上的公交车还是以前留下来的外国车。为发展民族工业,国家动员人民“自力更生”,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当时在苏联的帮助下,许多高校开设了诸如“机械制造”“船舶设计”以及“汽车系”“冶炼系”等专业和学科。这一切再次激发了父亲的读书念头。
从厂里回到家里,父亲把上大学的想法告诉了家人。爷爷一心想让父亲继承家业,听说父亲想上大学就很生气。好在奶奶明事理,她劝说爷爷让父亲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于是父亲重拾课本复习。父亲参加了1957年的高考,结果如愿以偿被远在陕西的“西安公路学院”(今长安大学)汽车系录取,成为一名学习汽车制造与公路营运的大学生。
父亲学习非常刻苦。他回忆说:“通常,我会在老师授课前预习,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就去图书馆看书找资料……除了对汽车的爱好,同时也是为了争口气——争咱中国人能自己造汽车的民族志气!”5年后父亲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福建省交通厅工作。
父亲1971年调到宁波,在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工作。工厂坐落在距离宁波市区23公里的鄞县云洲乡洞山村(现已划归海曙区)。
当时宁波地区没有一家专业修造汽车的企业,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系战备工厂,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可以称为一家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的明星企业。工厂主要承担了四项生产任务:一是生产制造宁波自己的载重汽车及变型车,定名为“四明山”牌;二是为宁波地区下属的行政机关单位所配置的公车提供修理服务;三是社会及特种车辆修理;四是改装制作汽车零配件。
“大雷厂”的汽修工艺虽有点“原始”,但要求较严,可以称为高水平的“匠心”活。比方说汽车凸轮轴、变速箱齿轮打坏了,需要调换零配件。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配件都是有“户口”的。怎么办?厂里的高级钳工、焊工按技术工艺对“变速箱”裂缝进行手工焊接并自制“代用品”。操作时先对变速箱箱体加热到特定温度,再把经过手工打磨的缺损部分拼接起来……这项技术革新是被“逼”出来的,多采用机床“电振动对焊”喷涂工艺处理,最终将磨损曲轴拼焊牢固。修理人员热得汗水淋漓,但谁也不会喊苦叫累,革命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支撑着这一批新中国汽车人的梦想与信念。
建厂初期,工厂没有一辆属于自身个人的汽车,用于物资运输的汽车要么向兄弟单位借,要么利用送修车辆修前、修后的空隙跑几次。有一次,一辆蓝色的道奇(DODGE)客车进厂大修,客户单位要求将客车改装成货车,原因是该客车车厢已严重破烂,只能报废。对“汽车人”来说,没什么修不了的车,他们对废弃的车厢精心修补,配上旧底盘,这样厂里就拥有了一辆大客车。后来,厂里又参考日本日野(HINO)旅游大巴设计,新造了一辆斜移窗、长车身、式样新颖的大客车,这辆车每周一次用来接送往返于市区与山区的职工上下班。
本着多快好省、只争朝夕的精神,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一边进行基建施工,一边设计图纸试制“四明山”牌新车。
新车造好后,首先要进行试车检验,符合当时制订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后,才准予出厂交付或销售。试车检验由专职检验员担任,按照1970版的汽车制造和修理质量检验及评判标准进行。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检验测试手段限制,试车检验全赖试车人员的经验,试车时先在厂里试车道初试,排除一些故障调整性能后再驶往厂外,在凹凸不平的山区公路或沙石路上行驶,以检测汽车的动力、安全和经济性。经济性,主要是检验汽车在等速行驶中的油耗。
当那些试车师傅驾驶着刚刚出厂的“四明山”新车时,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自豪:“这是阿拉宁波人自己建造的汽车呀!”
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是白手起家的新建工厂,自然比不过基础扎实、根深叶茂的外地老大哥企业。要站稳脚跟,就得从“人有我优”的“优”字上做文章。当时江苏、江西、安徽、福建生产的“跃进”型汽车,都是长头车,汽车发动机安装在驾驶座的前面,驾驶员开车时汽车前方有一段路是看不见的(称为盲区),影响行车安全。“长头”要是换成“平头”,不光能给司机带来良好的视线,还能省出空间增加车厢长度,进而扩大车厢的装载面积。总之,平头汽车具有视线好、车厢长、装载面积大等优点。为此,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决定生产“四明山NB130”平头汽车,载重量核定3吨,平头驾驶室和车架自行设计。
1971年7月,两辆“四明山NB130”平头汽车试制完成。这两辆样车,驾驶室正面形状不同,其中一辆正面采用圆弧形,安装曲面玻璃;另一辆正面采用多角形平面,安装平面挡风玻璃。经过评议分析,认为两者各有优缺点,最后从生产工效、材料消耗两个主要指标考虑,决定采用正面为多角形平面的平头驾驶室。经试车检验,汽车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契合设计要求。
1974年10月,随着大量日本二手汽车的进口,影响了国产汽车的销售。一些厂家对老产品做“改装”,“大雷厂”也不例外。“改装”后的长头“四明山”载重汽车,定名为“四明山NB131”。改型车在性能、美观等方面都有了提升,尤其是驾驶室的软化、舒适度不亚于小型面包车,深受驾驶员欢迎。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进入了生产鼎盛期。
1979年起,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产品由省里实行统一包销,供销两旺。厂里除了生产制造“四明山”牌系列车型、浙江省内的“130”“131”系列车辆,还承接外省、市各类载重货车制造,以及对主要部件及零配件的制造加工。
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作为当时宁波地区唯一汽车制造企业,虽然建在偏僻的山沟里,但已名声在外。
1989年,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昔日“翠山寺”周围机器轰鸣声戛然而止,寂静的山林又恢复了安宁。如今,那座青山深处的汽车厂旧址只留下残垣断壁,且被溪下水库淹没。
“‘四明山’的那段岁月尽管艰苦,但永远定格在我们这一代汽车人的心坎中!”每当老父亲回忆起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的兴衰历史,总是感慨万端。父亲一直关注着家乡汽车工业的发展,每当聊起汽车这一话题,他总是如数家珍。
父亲说,宁波的汽车制造始于1958年,当年试制成功“灯塔”牌大客车和小轿车各一辆。1978年改革开放后,宁波客车厂仿照上海SK-633型旅行车,首制成功624型旅行车,并投入批量生产。1979年,宁波拖拉机厂试制“浙江”130型货车。20世纪80年代初,生产“四明山”牌汽车的浙江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第二机械厂关闭。1982年,宁波拖拉机厂试制成功“浙江”132型双排座轻型载重客货两用汽车。1983年9月,宁波汽车厂与南京依维柯汽车联营生产。翌年,由宁波汽车厂、宁波拖拉机厂、宁波汽车发动机厂、宁波车辆厂、宁波汽车拖拉机配件厂等组成的宁波汽车拖拉机工业公司成立……2001年7月,横店集团将下属金华、横店、宁波三大汽车生产基地合并搬迁宁波。2003年3月12日,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试制的“MR479QA型汽油机”在宁波通过专家鉴定,宁波拥有了自己的轿车发动机。2006年8月8日,吉利宁波基地自主研发的CVVT高性能发动机投产,实现我国汽车核心零部件新的突破……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对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具备极其重大作用。这中间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承载公路运输必需的汽车。自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宁波交通运输产业得到了发展,其间凝结着老一辈宁波汽车人的智慧和汗水。
父亲常感慨地对我们晚辈说: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连在一起的。70年前新中国成立,自己从一名做小本生意的小业主后代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和管理干部,特别是1978年随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提拔重用。心怀大志又奋发向上的父亲逐渐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副厂长、厂长、大型汽车运输总公司老总,他还担任了宁波市汽车工业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即使在1997年退休后,父亲仍没闲着,由于他懂技术、善管理,曾被多家从事汽车维修、经营、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返聘……
如今85岁的父亲在家颐养天年,其乐融融。屈指一算,生为上海人的父亲在上海只生活了24年,他可以称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宁波人了。